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位随迁子女家长的自白:孩子母亲去世前还在争取

教育公平问题甚至不是人口问题,不是教育资源问题,而是一个基本人道问题 

我是红着眼眶看完以下这篇文章的,因为我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深深知道家庭离散、骨肉分离意味着什么,尤其这是为了原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教育资格而将孩子逐出京城。而作为记者和编辑,多年来跟踪教育等公共政策问题,北京的公平教育之痛尽收眼底。我们的记者记录了北京的随迁子女就学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也记录了这些家庭是在如何坚持和争取。

这篇文章出自9位坚持要和北京教育部门打官司,为孩子争取在京公平中考权利的其中一位家长之手。这件事发生在教育部出台异地高考政策2年以后。这个政策的出台,也与大批家长多年的争取有关。

20128月底,教育部等部委出台《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异地高考方案。北京在2012年底出台异地高考过渡方案,对随迁子女的高考资格设置了极高的门槛。该方案除规定家长需在北京拥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和工作、社保也要连续缴纳满六年外,还规定“其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显然,如果随迁子女不能获得在京就读普高的学籍,就不能在京参加高考。 “京沪上人”和“大一”(不少还在继续争取权利的家长,使用的都是化名)的一家,仅仅是那些因没能取得一纸北京户口,虽在京生活工作多年,也不能让孩子在京读书的成千上万个家庭之一。经作者同意,照登此文,仅对各别字句作出修订。 

-------------------------------

纪念我们的大一

20140917日 16:57:15 京沪上人 

如果时间能回转,我愿意用生命去交换

我是你们定义的随迁子女的家长,9位起诉孩子的家长之一,也是成千上万的未起诉家长的代表,我想真诚问一句何为随迁?在辞海里没有这个条目,在百度上也是特定的指随迁的子女。为啥要创造出个词来特定这样的一群孩子,又为了这些孩子创造出更多不人道的行政法令来约制。难得我们一直在高呼的教育公平真的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那么我和其他随迁子女的家长想问现在的教育公平吗?答案在场的所有人中间。

20144月间,病重的太太在病榻上,接到了一位随迁子女家长的短信,问她是否愿意参加随迁子女的起诉。这位母亲已经是站不起来了,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更多的孩子,她决定让参加,所以我是最后一个加入的那个家长,由于癌症的折磨她已经在910日永远离开了我和我的孩子。我和我的起诉家长和支持我们家长们都叫她大一。我和大一,1999年来到了北京,孩子也跟随我们来到了这里,在北京打拼了15年。孩子也在北京打拼。得到过无数的荣誉,包括北京市级三好学生等。我和太太为有这样的孩子骄傲。包括所有的起诉家长的孩子都是优秀的。并不比任何一个非随迁子女差,应该说这个群体的孩子更优秀,他们付出的比任何孩子要多的多。天道酬勤孩子们的努力难道换来的是教育部公平吗?

4月我和8位同比走进法院提起诉讼之日起,我们的大一一直在为我们加油,她和我们一样希望公平在人间,法律大于行政命令。希望所有的孩子能得到公平的教育权利,教育是国家的根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个根本,这个我们的祖国还有未来吗?在那段日子为了孩子的中考、为了我们的诉讼、为了我们的家•••••现在我知道什么叫大一的殚心竭虑。她在病榻上几乎过问了所有的过程。并向我提出了很多建议。在这我想起了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改变的一段话:我有一个梦想,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梦之中。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在北京,昔日外来的子女将能够和昔日北京人的子女坐在一起,在同一个教室里共同学习。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北京的这个教育正义匿迹,不公平的教育法则,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公正的绿洲。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户籍,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第二故乡里生活。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北京的教育官员和政策能够有所转变,尽管国家现在仍然满口维稳,反对法律平等,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随迁的男孩和女孩将能与北京的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公平之光披露,满照人间。

随着我们一审的败诉和孩子中考的完成,我们的大一告诉我不能放弃,孩子的成绩虽不出色523分,可在那样的压力下能有这样的成绩我感到了骄傲和欣慰。我们开始为孩子不断找学校,国外的朋友都回来帮我们和孩子,当我们决定把孩子送走,去国外求学时,孩子自己做了个决定:我要等妈妈,妈妈在哪里我在哪里。病床上的大一哭了,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含义,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孩子的同学一个个进入了理想的学校,孩子的焦虑感一直在她那张稚嫩的脸上,她好几次把我拉到楼下问我:爸爸我们错在哪里了?我为啥不能在北京上学••••”我无言以答,真的真的真的,我不想让孩子埋下仇恨的种子,不想告诉她由于这样的行政命令剥夺了她继续求学的路。8月的日子对我来说和很多随迁子女的家长是难熬的。为孩子奔波为家庭操劳,有希冀更多的时失望和无奈。我们9家长有的孩子去了国际学校、有的去了原籍地,有的去了河北的学校。孩子们辛苦了。家长辛苦了。我们的国家能体会到这个群体的疾苦吗?公平的教育何在?

8月底,大一病情开始不好。当医生告诉我她时日不多时我没有流泪,我更多的是想陪大一渡过最后的日子,我的孩子也决定随母亲回大连,我们回到了大连,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我不断奔波于大连教育局,我们的家长不断的帮助我,为大一买药,为孩子去北京教委拿政策,为孩子筹借读费用。对于这样的帮助我无以回报。

我清楚的记得我在北京和大连之间1周来回4次,我也清楚的记得我一周去了大连教育局18次,拿了无数的材料告诉他们接受我的孩子。可是无法达到让孩子无缝对接的管道。所谓的教育部无条件接受是不折不扣的谎言,所谓的折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大一在期待孩子的上学的过程中消耗的太多的精力,可她还在坚持,93日她晓得了自己的孩子被大连八中录取后,她笑了是那么的灿烂阳光。可是她到现在也不知道孩子是以试读的方式进入的,也付出了昂贵的借读费。

910日教师节啊!我的大一,永远的离开了我和孩子。冥冥中是对教育的一个讽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大一在教师节走了,走的那么的安详。我们活着的人对她的思念和亏欠,难道不该警示吗?她的离开使得我们一位在重重压力下退出的同伴拔萃回归,拔萃说要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大一,大一走了家就散了,孩子变成了一个没有母爱的留守少年。很多家长知道后对我的孩子说:孩子你以后回北京,我们的家就是你的家,我就是你的妈妈。孩子为了母亲放弃马上出国的机会,为了陪母亲为了自己的求学路去了一个对她来说不熟悉的城市,公平教育何在,难道这样的悲剧还要发生吗?这样的行政命令不是恶毒的吗?

我在这再次呼吁教育公平我们的立场:北京接纳了我们作为这个城市的劳动力和纳税人,却把我们的孩子拒之门外,这不公平也不人道,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北京市政府的义务。

关于对北京户籍孩子不公平的问题。有人提出,给外地户口孩子公平的教育机会,就是对北京户籍孩子的不公平,这就等于说,任何公平的进步对于原来享有特权的人来说就是不公平的。我们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差别不应当成为拒绝公平的理由。大城市已经享有很多教育资源优势,国家没有任何理由再给特殊的保护,以至于造成巨大的人道问题——数千万留守儿童。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北京就是他(她)的家乡,仅仅因为一纸户口把他(她)排斥在外是不人道的。我们不是来争取在北京高考的特权,而是争取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幸福。在追求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我们不仅为没有北京户籍的孩子,也为有北京户籍的孩子,我们主张以经常居住地而不是以现有户籍为条件,所有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当然,这需要改革教育实现大体均衡为条件,政府应当给所有公立学校配备平等的设施和师资,师资定期在公立学校之间流动,如果有学校拒绝师资流动,可以自愿选择作为私立学校,政府不再资助。这样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少数富裕阶层自费享有特别的教育资源,大家都觉得公平。

关于人口问题。有人担心,开放非北京户籍孩子在京参加高考,会导致北京人口膨胀。首先,要不要控制北京人口以及如何控制,这本身是争议的话题,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大量人口流动和城市化,人口集中是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移民不是一个城市的负担,而是一个城市生生不息活力的源泉。我们既然能够在这个城市找到工作成为一个纳税人,就说明这个城市需要我们,至于城市的交通、水资源等问题,这是一个科学规划和管理的问题。其次,如果开放非北京户籍孩子在京参加高考,就会导致一些家长仅仅为了孩子上学而移民北京,这说明教育资源分配太不公平了。我们主张教育公平,不是来分享北京户籍孩子现有的特权,而是主张所有孩子不分户籍基本公平,这意味着高考招生制度应当改革,高考录取应当根据各省人口大体平等的比例录取,这是我们诉求平等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个前提也不是不可能,过去几年时间里,各省高考录取率已经迅速接近。希望高考招生加快改革,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或者按人口比例招生等方式,尽快实现各省考生大体平等的机会,不会出现大量教育移民。我们欣慰地看到,教育部正在作出努力。

关于北京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有人担心,北京教育资源不够,无法满足所有家住北京的孩子在北京正常读书和高考。我们认为,北京既然接纳我们作为劳动力和纳税人,就有义务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这是政府天经地义的责任。然而现实是,北京拥有大约2200万人工作和纳税,却只负担大约1200万人口的中学教育,北京人口在快速增加,而北京的高中逐年减少,因为北京把大量移民的孩子拒之门外了。北京不是教育资源不够,而是教育资源闲置,每年都在削减高中,2010年还在尝试削减班级规模。当然我们知道,如果北京接纳了本应接纳的非户籍孩子,教育资源可能会出现暂时短缺,但这不是拒绝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理由,而是应当加大教育投入,毕竟和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北京目前的教育投入占财政的比例太低,北京有义务提高教育投入,接纳所有纳税人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也理解政府的难处,并不主张一步实现所有孩子公平的教育机会,考虑到现实条件,我们主张家住北京的孩子都有权利在北京读小学和初中,读完三年初中的就有权利在北京读高中,读完三年高中的就有权利在北京参加高考,六年时间已经为政府扩大教育资源留下了足够的时间,等条件成熟了再逐步取消这些限制条件。

我们知道,依附于户籍制度的教育不公平是历史遗留问题,改变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但我们有必要一起喊出我们的痛苦,对于我们这些家长来说,教育公平问题甚至不是人口问题,不是教育资源问题,而是一个基本人道问题,孩子与父母应当在一起生活,他们有权利享有正常的家庭温暖。为了我们自己的孩子,也为了所有的孩子,在实现公平的道路上我们会有足够的耐心和理性,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和我们一道认真面对这历史遗留的问题,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

人间沧桑在正道,你我走出了这小小一步,为孩子和国家进了一大步。我们爱这个国家,爱这个给我们带来伤痛的北京。为什么国家不能为孩子做点点事呢?哪怕是公平公正的走出这个法庭。不要让更多的孩子去做留守孩子,不要让更多的家庭去体会生离死别,不要让人间悲剧再一次次的发生。用我们起诉家长的一句话:难道到出事了才去点蜡烛,有意义吗?仇恨不是一天形成的。对于每个留守孩子都是个定时炸弹,他们真的岌岌可危,社会需要关爱和互助。希望今天能昂头挺胸的走进法庭,我也能昂首不带遗憾走向未来,相信法律相信公平,法大于令

如果时间能回转,我愿意用生命去交换,交换大一的回归,交换教育的公平,交换法律的公正,交换所有家庭的喜乐安康,交换孩子灿烂的笑容。交换一切的美好。

大一走好,我和一切又正义感的人为你守护。守护法律的公正、教育的公平。

话题:



0

推荐

任波

任波

14篇文章 9年前更新

《财新周刊》助理主编、财新网副总编辑(兼)。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文章